近期,豆粕价格如同坐上了“火箭”,继2022年“贵价”豆粕以来再度站上5000元/吨的关口,短短数月内涨幅超千元/吨,涨势凶猛;在原料轮番涨价刺激下,饲料价格短期内多次上涨,养殖端承压增大。
饲料价格8天涨3轮
四季度原料难降饲料或再涨?
据饲料行业信息网数据,当前全国豆粕均价涨至近5000元/吨,部分地区如吉林、广东等地豆粕已冲高至5200元/吨。
近期原料价格涨超5000元/吨 | 图片来源:我的钢铁网当前豆粕涨价已传递至饲料端,就近期饲料涨价情况,畜禽饲料涨幅为70-200元/吨不等,部分企业已有多轮涨价,其中不乏3天2涨,8天3涨的情况。2023年是否会重现2022年高价豆粕行情?
供需时空错配?
供应充足下豆粕仍涨至年内高位
2021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布对比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片来源:农小蜂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虽有增长但难以实现自给自足。2022年,我国大豆面积达1.54亿亩,产量突破2000万吨达2028万吨;但同期进口大豆量就达1亿吨,据测算,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约6亿亩耕地;而要完全实现大豆自足,则需要8亿亩耕地种植地。由此可窥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大豆等原料依然高度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就今年全球大豆供应而言,虽然美豆因天气导致大豆种植面积缩减、大豆优良率下跌,但在在巴西丰产、阿根廷恢复性增产的形式下,全球整体供应仍属宽松。
1-7月大豆累计进口量为6231万吨,同比增加15%;其中,巴西进口3891万吨,占比62.4%;美国进口1985.5万吨,占比31.9% | 图源:中华粮网一般情况,我国进口大豆上半年主要来自南美的巴西,下半年主要来自美国,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近期由于巴西大豆收获晚,加上中国海关检查收紧,导致货物延迟抵达,短期供应偏紧推动现货价格大涨,6月中旬以来,中国大豆压榨利润率一直为正值,推动7月份大豆进口增长。
到9、10月份,我国主要开启对美大豆进口。而最新气象预报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再度出现不利于大豆生长的高温干旱少雨天气。在市场各方对于全球大豆减产的担忧下,国内豆粕价格近三个月来持续攀升。当前美豆进入定产关键期,天气炒作或仍将持续。
部分机构认为,相比去年创出历史最高价格的豆粕现货,今年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去年是在供需矛盾突出,豆粕现货供给极度紧张时刻出现超高价格。而今年则是在国内进口大豆、豆粕相对宽松时期,豆粕现货价格却突破5000元/吨,从而引发上中游有兑现利润的意愿,而下游买货意愿降低的豆粕或“重演”2022年行情?
业内人士认为豆粕要降价需等明年3月
截至8月22日,豆粕期货以及部分现货地区价格有所下调似乎印证了上述说法,但即将到来的9、10月份开始美巴大豆进口衔接,届时到港量减少,叠加当前豆粕库存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在往年8月份是油厂大规模胀库停机的时间点,但今年始终没有出现大范围的胀库现象,下游消费有所支撑,油厂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挺价意愿也比较坚决。
随着大豆到港的减少,油厂豆粕累库进程中断,大豆和豆粕的结转库存都较往年同期大幅下滑,9-10月份的供应压力更为凸显。在养殖需求强盛,下半年美豆供应或不足的形势预测下,四季度豆粕供应或仍旧偏紧,业内普遍认为豆粕仍有再涨可能。有机构认为“目前国内豆粕库存处于历史同期低位,不排除后期上游挺价重演去年行情的可能性。”
但需要关注的是,随着豆粕上涨,菜粕、棉粕等粕类价格也出现超千元/吨的增幅,玉米价格上涨超百元/吨,企业若用杂粕替换豆粕以求明显降本的效果或不如预期。但同理,进口大豆成本高,或许会给国产大豆压榨带来机会。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南美洲巴西等地区大豆增产明显,如果天气适宜大豆生长,待到2024年3月份我国进口巴西大豆,豆粕价格有望下跌,但如若天气对当地大豆生长冲击过大,或大豆高价情况仍将维持。
“从目前的情况看,进口大豆到港仍然较多,国内整体供应预期较多,需要关注清关及进厂节奏带来的阶段性供需变化。”该业内人士表示,整体上来看,植物油供给充裕,预计油脂市场将继续震荡调整,并将会继续寻找新的驱动因素。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