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数据大揭秘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在农业、贸易等领域引发广泛关注。2025 年 4 月,中国粮食进口量达 912 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 37.6%;1 至 4 月累计进口量为 3182 万吨,同比减少 39.9%,延续自 2024 年高点以来的下降趋势。
具体到品种,玉米进口量变化显著。4 月中国玉米进口量仅 18 万吨,同比减少 84.5%;1 - 4 月进口量 44 万吨,同比减少 95.1%。大豆方面,4 月进口量 608 万吨,同比减少 29.1%,创 10 年来同期最低;1 - 4 月累计进口量 2319 万吨,同比减少 14.6%。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粮食进口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背后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国内供应:丰收的底气
连年丰收,库存充足
我国粮食生产成绩斐然,粮食总产量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2024 年首次突破 1.4 万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远超 17% - 18% 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可满足全国人民 1 年以上的口粮需求。如此充裕的库存,使我国在面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时,能够有效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稳定。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 36 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达 15 天以上,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全国拥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 5100 余家、应急加工企业 6900 余家、应急配送中心 3900 余家、应急供应网点 5.9 万余个,可充分满足应急需求。
种植面积与产量双提升
从种植层面看,2024 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7.9 亿亩,比上年增加 525.8 万亩,增长 0.3%,连续 5 年保持增长。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中央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扩大复播粮食面积,充分挖掘面积潜力。
分品种来看,稻谷和玉米面积增加,小麦面积稳中略降。2024 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 15.07 亿亩,比上年增加 797.4 万亩,增长 0.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 4.35 亿亩,比上年增加 86.8 万亩,增长 0.2%,在连续 3 年下降后实现恢复性增长;玉米播种面积 6.71 亿亩,比上年增加 782.7 万亩,增长 1.2%;小麦播种面积 3.54 亿亩,比上年减少 59.8 万亩,下降 0.2%,基本保持稳定 。得益于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水平提升,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均实现增长。2024 年,全国谷物产量 13045.7 亿斤,比上年增加 217.1 亿斤,增长 1.7%。其中,稻谷产量 4150.7 亿斤,比上年增加 18.6 亿斤,增长 0.5%;小麦产量 2802 亿斤,比上年增加 70.2 亿斤,增长 2.6%;玉米产量 5898.3 亿斤,比上年增加 121.5 亿斤,增长 2.1% 。
国内粮食产量的显著提升,直接降低了对海外粮食的采购依赖。以小麦为例,国内产量增加使我国无需像以往那样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提升了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性。
进口策略:谨慎的平衡
配额管理,优化结构
除国内供应充足外,我国进口策略调整是粮食进口量下降的关键因素。国家对进口配额实施严格管理,引导市场优先采用国产粮源,优化粮食贸易结构,提高粮食自给自主比例。
以 2025 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请和分配细则为例,小麦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 963.6 万吨,其中 90% 为国营贸易配额;玉米为 720 万吨,60% 为国营贸易配额;大米为 532 万吨 ,50% 为国营贸易配额。这种配额管理既保障了必要的国际粮食资源引进,又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使国内粮食市场在国际市场波动时保持相对稳定。企业申请配额需满足严格条件,如获得 2024 年小麦进口关税配额且有进口实绩,或 2023 年小麦年加工能力 20 万吨以上的面粉和食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申请小麦进口关税配额 ,通过条件筛选使进口资源更精准满足国内需求,优化粮食贸易结构。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
全球粮价波动促使贸易商采购策略转变。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部分粮食出口大国凭借大规模、低成本生产优势大量出口粮食,导致全球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国际粮价波动剧烈时,贸易商更倾向于国内采购,因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价格相对可预测,能有效降低采购风险。能源价格波动也影响粮食价格,石油等能源价格较低时,生物燃料需求减少,原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进入粮食市场,增加供应,拉低价格,进一步影响贸易商采购决策。
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粮食进口的重要因素。以中美贸易关系对大豆进口的影响为例,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起,中国将美国进口大豆的加征关税从 34% 提高至 84%,叠加此前反制措施,美豆综合税率显著上升,进口成本较巴西大豆价差扩大至 500 元 / 吨以上,价格优势基本丧失。2024 年,中国进口 2213 万吨美国大豆,占总量 21.1% ,加税后预计进口量降至 1000 万吨以下,市场份额被巴西、阿根廷等国填补。尽管中美达成关税下调协议,但长期贸易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买家购买美国大豆时保持谨慎态度,影响大豆进口量。这种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进口数量,还冲击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促使我国在粮食进口策略上更加审慎,寻求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未来展望:粮食安全的新征程
展望未来,我国粮食进口节奏预计更加审慎。在国内粮食供应持续稳定且充裕的背景下,除非国内出现严重减产或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回调,否则粮食进口量大概率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这既体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稳定性,也反映我国在粮食贸易领域的自主性和前瞻性。
气候变化将是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频繁发生,可能导致部分粮食主产国产量大幅波动,进而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和价格。政策动向也至关重要,各国贸易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都会对粮食贸易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进口配额的调整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分配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粮食进口的规模和结构。
在新征程上,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将继续在保障国内供应和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内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我国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粮食市场中,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