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数据:工业协会与整体的差异开篇
在当前农业领域,饲料数据对于养殖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工业协会所统计的饲料数据与整个市场的实际饲料数据之间,通常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对饲料行业的精准判断,还关乎养殖业的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深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与逻辑。
饲料产量集中化与样本占比
中国作为全球饲料生产和消费的大国,饲料产量规模极为庞大。根据农业农村部 2024 年数据,中国包含能量和蛋白类的全部饲料产量约为 4.7 亿吨 ,该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饲料行业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地位。2024 年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的饲料产量约为 3.15 亿吨,与国内全部饲料产量相比,占比约为 70%。这表明工业饲料协会数据样本在整个饲料市场中占比较高,具备一定代表性;但同时也意味着约 30% 的饲料产量未被工业协会数据涵盖,这些未统计部分主要来源于散户、中小企业及未规模化养殖行业,这为后续分析数据差异奠定了基础。
在饲料企业发展格局中,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2024 年,前 20 家饲料企业展现出强大生产能力,共生产饲料超过 2 亿吨,占统计饲料工业数据的 65%。其中,海大集团产量达 2650 万吨,成绩突出;新希望六和产量为 2600 万吨,紧随其后;牧原产量 2500 万吨,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温氏产量 1700 万吨,双胞胎产量 1550 万吨。仅这前五家企业的产量就占饲料协会统计产量的 34.8%,前十家占比更是高达 50.7%。如此高的集中化程度,充分彰显了头部企业在饲料行业中的主导作用。这些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饲料生产、销售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备更强竞争力 。例如,海大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饲料配方和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养殖需求;新希望六和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实现饲料生产与养殖业务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各类饲料产量的推算与对比
(一)猪料
在饲料市场庞大体系中,猪料占据关键地位。依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24 年生猪出栏量达到 70256 万头,直观反映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截至 2024 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为 42743 万头 ,存栏量的稳定对保障生猪市场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按照每头 120 公斤的出栏体重以及 2.6 的料肉比进行科学推算,出栏生猪总体重达到 8430 万吨(70256 万头120 公斤 / 头),全部猪料需求量则为 2.19 亿吨(8430 万吨2.6)。
聚焦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工业协会中猪料产量为 1.44 亿吨。经计算,工业协会中猪料占全部猪料的比例为 66%。该比例与工业饲料占全部饲料比值 70% 相近,背后蕴含丰富行业信息。这表明工业饲料中猪料样本比例和全部饲料比例具有一致性,从侧面反映出在生猪养殖行业中,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大型饲料企业在猪料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大型饲料企业凭借先进生产技术、完善供应链体系和严格质量控制,能够稳定为规模化养猪场提供高质量猪料,满足生猪生长的营养需求,从而在猪料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使得工业协会统计的猪料数据能够较好地代表整个市场情况 。
(二)蛋禽料
蛋禽养殖是农业养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饲料产量推算备受关注。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我国禽蛋产量为 3588 万吨。其中,通过钢联数据可知鸡蛋产量为 3013 万吨。在推算蛋禽料产量时,考虑到蛋料比的波动范围,若按照 2.1 - 2.5 计算,取折中值 2.3 进行估算,由此得出禽蛋饲料约为 8200 万吨。
然而,对比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工业协会饲料蛋禽料产量仅为 3236 万吨,占全部禽蛋饲料的比例为 40%,明显低于工业饲料样本占全部饲料 70% 的比例。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蛋禽饲料集中化程度偏低。在蛋禽饲料生产领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像大型企业那样在工业协会的统计中占据较大权重 。其次,部分农户受传统养殖习惯和成本因素影响,仍然依靠自配料和自有饲料饲养蛋禽。这些自配料和自有饲料来源广泛且分散,难以被纳入工业协会的统计范畴,导致工业协会统计的蛋禽料产量占比较低,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整个蛋禽饲料市场的真实情况 。
(三)肉禽料
在探讨肉禽料产量时,首先关注到国家统计局 2024 年公布的禽肉产量为 2660 万吨。但经过行业内深入研究和多方数据对比,发现该数据偏低,难以准确反映实际的肉禽养殖和饲料消耗情况。因此,转而采用钢联和畜牧业协会的数据,以获取更为精准的信息。
钢联数据显示,2024 年白羽及 817 产量共计 2305 万吨,其中白羽产量为 2125 万吨,817 产量为 180 万吨。通过合理折算,得出毛鸡产量为 2560 万吨。按照 1.37 - 1.4 的料肉比计算,这部分肉禽共消耗饲料 3550 万吨。再看黄羽鸡,其产肉量为 532 万吨,折算毛鸡后为 590 万吨,按照 2.1 - 2.4 的料肉比计算,消耗饲料 1300 万吨。综合计算,整个肉鸡共消耗饲料 4850 万吨。按照鸡肉在禽肉中占比近 70% 推算,全部禽肉饲料约为 6930 万吨,然而,饲料工业协会中肉禽料产量却高达 9754 万吨,这一数据差异引发深入思考。
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协会中肉禽料和蛋禽料总和为 1.3 亿吨,略低于全国蛋禽料与肉禽料总和的 1.5 亿吨,工业协会中禽料与蛋禽料占全部禽料的比例为 87%。这表明工业协会中肉禽料与蛋禽料的分类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或许源于统计标准的不同,例如在统计肉禽料时,对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品种肉禽饲料的界定可能与实际市场情况存在偏差;也可能是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遗漏或重复计算等问题,导致与国家统计局等其他数据来源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影响对肉禽料市场的准确判断 。
(四)反刍料
反刍动物养殖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据独特地位,其饲料产量推算过程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我国牛肉产量为 779 万吨,羊肉产量为 518 万吨,牛出栏 5099 万头,羊出栏 32359 万头。在对牛肉产量的结构分析中,了解到中国牛肉产量的 65% 来自肉牛,15% 来自奶牛,水牛和黄牛占比大约在 10 - 15%。一般肉牛平均出栏体重在 500 - 600 公斤左右,按照出肉率在 40% - 45%,取值 42% 计算,全部肉牛毛重约为 1850 万吨 。对于肉羊,一般按照 20 - 60 公斤计算,平均取 40 公斤,折算出肉率为 40%,全部羊毛重约为 1300 万吨,这与羊肉产量大体吻合。
在计算反刍料产量时,肉牛由于不同阶段料肉比差异较大,育肥阶段料肉比在 4 到 7 之间,平均约为 5。但考虑到不同肉牛食草与饲料的差异,养殖厂肉牛从 500 斤到 1300 斤大约要消耗 2000 公斤精饲料。按照最低料肉比 3 计算,去年牛饲料消费至少要 5500 万吨,羊饲料大约要 3500 万吨,因此,全部反刍饲料至少为 9000 万吨。然而,饲料工业协会中反刍料仅为 1450 万吨,与根据料肉比推算的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反刍类饲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工业协会统计样本选取过程中,很难被纳入其中,导致工业协会统计的反刍料产量严重不足。其次,国家统计局数据与真实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差异,例如对于一些小型养殖场或散养户的产量统计可能存在遗漏或不准确的情况。再者,反刍类养殖行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散户较多,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反刍动物的食物来源也呈现多样化,除工业饲料外,还有大量的天然牧草、农作物秸秆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统计反刍料产量的难度,使得工业协会数据与实际推算结果相差甚远 。
料肉比推算饲料的问题与行业趋势
(一)推算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料肉比推算饲料产量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且棘手的问题。部分养殖行业,如反刍类养殖行业,其市场化程度最低,中小企业及散户相对分散,分布范围广泛且经营模式多样。在蛋禽养殖行业,虽然市场化程度略高于反刍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行业缺乏相对准确的统计口径,使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困难重重。目前,只能依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和料肉比进行粗略计算,这种计算方式难以精准反映饲料产量的真实情况。
在运用统计局各类数据时,数据相互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肉牛出栏数量及牛肉产量为例,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际数据中常常出现偏差。按照常理,肉牛出栏数量与牛肉产量应该存在一定比例关系,但在实际统计数据中,这种关系并不稳定。有时肉牛出栏数量增加,但牛肉产量却没有相应增长,或者增长幅度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统计过程中对肉牛品种、出栏体重、出肉率等因素的考量不够全面和准确,导致数据之间出现矛盾,从而影响对饲料产量推算的准确性 。
蛋禽料与肉禽料之间存在交叉情况,这也为饲料产量的推算带来挑战。比如蛋鸡(鸭)在不同生长阶段,其饲料需求既包含蛋料,也包含肉料。在某些阶段,蛋鸡(鸭)既需要摄入足够营养来产蛋,又需要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求,这就使得蛋料与肉料的界限变得模糊。在统计过程中,很难准确区分哪些饲料是用于产蛋,哪些是用于生长,从而导致数据统计的不准确,影响对蛋禽料和肉禽料产量的推算 。
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行业的部分情况,但也存在局限性。它只是统计了部分样本企业的饲料产量和分类,对于中小企业及散户的饲料产量难以涵盖。而且,由于样本企业的选择和统计方法的限制,很难对工业协会数据进行详细分解和推算。在肉禽料与蛋禽料的分类上,可能存在数据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兼产肉禽和蛋禽饲料的企业,其产品分类可能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工业协会在统计时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对整个饲料市场结构和产量的准确判断 。
(二)行业发展趋势
尽管在饲料产量推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从长远视角来看,我国饲料行业正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散户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愈发显著。以生猪养殖行业为例,海大集团在券商策略会中表示,近年来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市场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散户在面对市场波动、疫病防控和成本压力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相比之下,规模化养殖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在蛋禽和肉禽养殖行业,虽然目前散户仍占有一定比例,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也在逐渐增强 。
市场化和工业化越来越集中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型饲料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了饲料生产与养殖业务的协同发展。一些大型饲料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饲料生产设备和技术,还建立了完善的养殖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它们通过与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料肉比也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在养殖过程中,动物能够更有效地将饲料转化为肉产品,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在生猪养殖领域,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精准的饲养管理和先进的疫病防控技术,猪的料肉比不断降低。一些规模化养猪场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喂食、环境监控和精准营养调控,使得猪的生长速度更快,料肉比更低。在肉禽和蛋禽养殖行业,同样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善养殖环境和加强疫病防控等措施,不断降低料肉比,提高养殖效益 。
在养殖行业的品种结构方面,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生猪养殖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目前基本实现了集团化规模化养殖。在其他养殖领域,部分本土的牛羊品种,如黄牛和水牛,以及黄鸡等传统品种的占比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品种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养殖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如一些新品种。而经济效益高的肉牛肉羊、白羽鸡等品种,由于其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市场需求大等优势,占比越来越高。这些品种更适合规模化和工业化养殖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高效动物蛋白的需求,也更容易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
展望未来,饲料企业的集中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小型饲料企业由于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大型饲料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式,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随着行业集中化程度的提高,饲料产量数据也会越来越透明和准确。大型企业在数据统计和管理方面具有更完善的体系,能够更准确地掌握饲料生产和销售情况,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这也将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饲料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从料肉比角度对饲料产量的深入推算和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工业协会饲料数据与整个饲料市场数据之间的差异。在饲料产量集中化方面,虽然工业饲料样本占比较高,但中小企业及散户自用饲料的统计缺失,使得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市场全貌。在各类饲料产量的推算中,猪料由于规模化程度高,工业协会数据与整体数据比例相近;而蛋禽料、肉禽料和反刍料,因集中化程度、统计口径和行业特点等因素,工业协会数据与根据料肉比推算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
展望未来,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饲料行业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有望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随着散户逐渐退出市场,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集中,大型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稳固,数据统计将更加规范和全面,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情况。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将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有助于解决当前数据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
从行业发展来看,饲料企业的进一步集中将推动行业朝着更加高效、规范的方向发展。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以适应市场对优质饲料的需求。在养殖行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将持续进行,经济效益高、适合规模化养殖的品种占比将不断提高,这也将促进饲料行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预见,未来的饲料行业将在数据统计准确性提升和行业结构优化的双重推动下,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